相关栏目
热点文章

广理大讲堂 | 萨特五十年代文学与哲学思想漫谈——我院王雅麒老师在惠州校区讲座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7日 发布部门:惠州校区教学管理办公室 来源: 人文与教育学院 字体大小:

6月14日下午,新一期的广理大讲堂在惠州校区211教室举行,人文与教育学院的王雅麒老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萨特195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建构》的讲座,与在座的中文系、教育系同学们一同探讨萨特哲学中个人的发展与责任命题。

萨特是西方二十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曾获瑞典文学院颁发196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但该荣誉被萨特自己拒绝接受。萨特也是西方左翼知识分子中知名的对华友好人士,曾在1950年代中期造访中国。1980年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曾掀起了国内知识界阅读萨特的“文化热”、“思想热”。王雅麒老师在本次讲座中,详尽介绍了萨特在1950年代个人哲学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这次思想转折的具体过程,是通过萨特本人这一时期的诸多文学创作来完成的。

王雅麒老师介绍道,在1950年代以前,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成熟阶段,对“存在先于本质”和个体生存的绝对自由选择的高度肯定,是这一时期萨特哲学的主要特征。随着现代世界进入1950年代的冷战“铁幕”对峙时期,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萨特开始产生了将马克思主义融合进自身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趋势。作为一个对人类和平与个体自由发展抱有广泛关怀的欧洲左翼知识分子,萨特在195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文学作品,包括《苍蝇》《魔鬼与上帝》《脏手》《涅克拉索夫》《恶心》等等。

在这些出色的文学作品中,萨特对古希腊神话、宗教故事进行了大胆改写,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站在新的唯物史观立场上,萨特通过扬弃自己此前的个体绝对自由观念,转向思考建构一种将个体自由发展有机嵌入社会共同体良善建设当中的、更加发挥个体社会责任的存在主义。王雅麒老师进一步阐发道,萨特的这一思想发展轨迹,萨特对个体存在价值与社会共同体价值的有机融合,对于同学们当下学习生活如何“更接地气”地树立人生目标,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讲座提问环节,在场的同学们踊跃和王雅麒老师进行了愉快的交流。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王雅麒,文学硕士,毕业于安徽大学,现任开云手机在线官网人文与教育学院专任教师,外国文学课程组负责人,主要教授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等课程。

讲座现场